Grace and Truth

This website is under construction !

Search in "Chinese":
Home -- Chinese -- 11-Presuppositional Apologetics -- 038 (Answering the religious worldview of transcendent mysticism -- HINDUISM)
This page in: -- CHINESE -- English -- French? -- German -- Indonesian -- Russian -- Tamil -- Ukrainian

Previous Chapter -- Next Chapter

11. 以圣经为本初探前提护教学
基督信仰面对攻击,如何揭露其中的根本缺陷和隐藏谎言
第四章 — 实践中的前提护教学

29. 回应超验神秘主义宗教的世界观——印度教


这类世界观相信现实超越我们的认知和经验范围,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幻觉,在我们当前的虚幻状态之中,真正的现实本体对于我们而言是不可知的。这种世界观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印度教的泛神论教派——其预设了终极的现实(婆罗门)是一种超越一切分隔和区别的非位格性的“一”(或统一体);此外,人类——也包括宇宙的其余部分——都是婆罗门这个连续性延伸体的一部分。因此我们幻觉之中的个体自我(我,atman)与非位格的宇宙意识其实是一体的,而人性的目标就是从永无止境的死亡与转生轮回(samsara,轮回)中得到释放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个体自我其实是一个幻象,而所有存在皆为一体时,我们就从轮回中得到释放或自由(moksha,解脱)。除非达到这种启蒙,业障(karma)之律就支配着我们的轮回——我们前世的作为决定着我们会转生为男人、猴子、蚊子、女人还是黄蜂。*

因此根据这种世界观,我们并不拥有独立的存在。只要我们仍然被绑在生命之轮上,并且仍然不明白现实的真正本质,我们就只能继续轮回转生。*

* 那些冷酷可憎的人、作恶者和人中的贱才,我不断把他们投入到轮回中的阿修罗之胎(或译为:我永世将他们投入物质存在界的汪洋之中,投入到属诸般鬼魔的物种轮回中)(薄伽梵歌16:19)。

这种世界观其实本身已经驳斥了自己;一方面要求我做到上述种种事情才能脱离“摩耶”(Maya,错觉)而达至“涅槃”;另一方面却告诉我“万物归一”,而我原本的问题就在于要用区分差别的方式思考各样事物,还说我应当放弃这种思考方式,认识到个体自我只是一种错觉。

这两个教导根本是矛盾的。倘若“万物本是一体”,那么我如今的处境与涅槃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;但根据印度教的教导,我还没有达到涅槃。这就假设了我当前处境与涅槃之间的区别,也就意味着万物并非都是一体。当然,这种世界观的信徒唯一能坚持的道路就是撇弃一切一致性,拥抱自相矛盾。

我们与印度教的“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(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,以下简称“哈瑞奎师那”即印度教的泛神论支派 )”成员的对话大概会如这般展开:

哈瑞奎师那: “你还没有达到涅槃;你还在摩耶的轮回世界中。你仍然被困在生命之轮上,如果你没有把事情做好,就会转身为低等生命体,直到你悟道为止。
基督徒: “你是说我生命中的真正问题在于——事实上终极现实是包罗万象的同一体,而我们却人为做出很多区分。”
哈瑞奎师那: “没错。”
基督徒: “而我还没有达到涅槃,是因为我不断地做这种区分,而我需要悟道从而放弃这种思考方式。”
哈瑞奎师那: “没错。”
基督徒: “那么我已经在涅槃中了不是吗?”
哈瑞奎师那: “不,你没有,因为你仍然在这个世界中,用错觉看待世界。”
基督徒: “等一等,你刚才是说摩耶和涅槃之间存在着真正的区别。如果你说摩耶和涅槃之间真正有区别,那么你就错了,因为终极现实不是包罗万象、不分彼此的吗?
哈瑞奎师那: “你一定是个哲学生吧!你是在试图用你的逻辑辩论游戏给我设圈套。”
基督徒: “不是的。我只是认真地顺着你告诉我的道理——世上本没有区别——来推论,因此我不能接受‘因为我现在还在世上,所以我不在涅槃中‘这种区别。”
哈瑞奎师那: “你的整个思想问题就在于你想要用逻辑方法思考!”
基督徒: “哦,所以你的世界观是否认逻辑的。如果你否认逻辑,那你就不能对逻辑悖论感到不快。”

正如你所见,前提护教学寻找并利用敌对世界观的致命弱点。前一番对话中的哈瑞奎师那信徒根本无力辩驳;他不能诉诸自己根本世界观所否弃的道理,但他又需要这个道理来维护自己的世界观,因此他就在事实上自相矛盾(提后2:25)。圣经是如此描述这类人的:“自称为聪明,反成了愚拙”(罗1:22)。

www.Grace-and-Truth.net

Page last modified on April 20, 2023, at 03:44 PM | powered by PmWiki (pmwiki-2.3.3)